2013年5月14日 星期二

[大道理] 宣揚「尊重」替代「孝順」


一、二十年前,每年的四、五月份,學校都會舉辦「教孝月」系列活動,包括:書法、演講、作文、繪畫、…. 等各種競賽。

在活動期間,各項活動、標語強調的都是「孝順」。國中、小年紀的我,對「孝順」的主要認知就是要「聽父母的話」~ 直到經歷過自己的成長和 2A 的教養後,我才對「孝順」有了另一種深切的體會。


傳統的中華文化裡,「忠」、「孝」是最重要的原則,臣子必須對君主忠心不二,孩子必須「孝順」 父母 。「忠」、「孝」分別是「下對上」、「幼對長」的必要態度,在「權勢」、「地位」上都是單向、不對等要求的態勢。

孝「順」更顯明地強調「順從」。所以,自古以來,文史流傳了不少子女捨棄自我、惟父母意見是從的悲劇。


經濟型態從農業、工業發展至資訊時代,孩子可以從眾多的媒體獲得數倍於前人的豐富資訊,視野可能比長輩更貼近時代趨勢,甚至「下一代吃過的鹽比上一代吃的飯多、下一代過的橋比上一代走的路遠」。

當親、子的知識、能力接近甚至反轉的時代,傳統的孝「順」美德也應與時俱進,才符合現代家庭的親子關係。


細想東、西方的文化傳統,看待「親子」、「孝順」的意義上,有明顯的不同:
東方:臣子是君王的財產 (君要臣亡,臣不敢不死),子女是屬於父母的 (身體髮膚受之父母﹑父母心中的子女永遠都是孩子)。所以,當親子想法衝突時,孝「順」的孩子總得捨棄自我意志,由父母做主以保全孝節。

西方: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,父母的責任是培養獨立的孩子。所以,西方經典文學名著、童話故事、兒童繪本裡,幾乎不見「幼對長」的「順從」概念 (在《希臘神話》中,甚至出現不少神祇亂倫的情節),反而鼓勵孩子獨立思考,以及「『人』與『他人』相互尊重的觀念。」


我和 Lulu 聊到這個話題,她本著多年輔導學生的經驗回應我:「宣揚孝『順』這個觀念,造成許多孩子壓抑本性、貶抑自我~」

不同的文化來自不同的背景與歷史演化,並無優劣之分。

不過,我們如果堅守傳統,一味地教導孩子「順從」長輩的意見,而不是鼓勵她/ 他們多思考、講道理、勇於發表,將如何能期待孩子有主見、有創意,或者跳脫長輩的框框、活出自我呢?


西方社會自廢止奴隸、階級制度之後,幾乎都把「平等」的概念納入文化與社會價值觀之中,並在平等互待的基礎上強調「尊重」。

我們若以「尊重」取代「孝順」,少了地位高下之分、沒有一味順從,孩子以「理」與信任對待父母,父母重視孩子的本性與自主權,以開放的態度鼓勵孩子來找碴,或者培育駭客小孩,不但孩子能有自由、多元的發展,親子關係也會和諧、融洽~


母親節將至,希望孩子們的想法、意志都不再像周杰倫的歌曲《聽媽媽的話》,而是從尊重裡體會到我們的愛,我們也樂在享受孩子的尊重,共築和樂的親子關係~


轉分享於KidKidding 孩子。愛玩。笑



我也期待我跟小香Q能夠,彼此溝通,互相尊重


(你再跟我說話嗎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